大树 发表于 2014-5-6 10:36

太行山,把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。———五一南太行穿越归来

“五一”活动,龙水梯---十字岭-锡崖沟--王莽岭-清水庄
   此次出行,精选了太行山的精华所在。王莽岭,关后大峡谷的雄壮一览无遗,独特的地貌,瑰丽的风景,让每一个去过的人都感慨太行的大美。  沿途有千年潭、孔雀溪、七叠瀑布、猕猴区、龙凤瀑布等自然景观。千年檀以下至龙凤瀑布,沿谷底落差大小不一、高低不等,形成了多级连环瀑布和众多碧潭,碧潭瀑布在谷底曲折盘旋。主要景观以峡谷尽头“龙凤瀑布”为代表,一瀑布居右,落差120米,水流来源回龙景区内石板河,一瀑布居左,落差80米,是从山西王莽岭景区锡崖沟流入。    锡崖沟景区位于陵川东南,与河南辉县接壤,面积10.6平方公里。旧县志里这样讲:“东有马东岭之屏障。西有桦山之阻隔,北有王莽岭之险峰,南有青峰巍之对峙。四山夹隙之地称日锡崖沟,因地势险恶,绝路,沟人多自给自足,自生自灭,偶有壮侠之士舍命出入”。四周大山,险峰环列,俊岭嵯岈,间或浓云翻滚,雄伟壮美。沟内居民或依山傍水,或临崖跨涧,错落聚散,隐现有致。村内建筑多用石材,石屋、石桥、石径、石桌、石碾、粗放古朴,“野味”浓郁。“天坑型”的地形环境,使得这里的小气侯温和,水量丰沛,植被茂密,湖光山色,小桥流水,如至江南。村中一条大峡谷,由北向南伸展,如天坑之地缝,深处可达200几十米,震旦纪红砂岩壁东西对应,曲折排列,窄处几米,宽处200多米,如一条苍凉的时空隧道,无尽延伸,湮没于河南境内。苍劲狂野的险峰俊岭,旷古雄壮的大峡谷,安谧清幽的田园风光。     站在龙水梯下举目远望,奇峰耸立,壁立千仞,飞瀑流泉,山花烂漫,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,翻过乱世堆,攀上悬崖上的龙水梯,登上了二层台阶,视野马上开阔起来,沿着峭壁的下面,一小块一小块的田地与农舍散落在二层台地上,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现实版出现在你的面前。    黄水乡那一段的太行山,古称“二栈”,在太行的二层台地上,分布着一些宁静的小村庄,滴水寨、南盘、石店、土梯、白云开、龙水梯、九峰山、后寺等等。南太行的特点是山峰的层次明晰,由下而上,大多都有二至三层的台地,一般来说,一层和二层的台地,大多属于三层的台地,估计这大概是“二栈”名称的来历了。每层台地之间,都是悬崖峭壁,互相之间交通非常不便,面对面二个村庄,隔着一道沟,鸡犬相闻,走路却要半天。    鸡冠梯白云开村登十字岭的必经之路“鸡冠梯”,号称南太行第一险梯,那种危险程度没有走过的人是想象不出来的。天梯位于陡峭的山脊上,脊的下端是一个垭口,往上是上百米高的险峰,宽不过数尺,两边的悬崖一眼望不见底,足有几百米深。一条很窄的石阶路在脊尖上盘延而上,石阶宽二尺左右,最大爬升角度却有70度。大大小小的石块摞成一级级台阶,每级台阶高约一尺,宽仅三、四寸,有的甚至只有一寸多宽。鸡冠梯,名符其实的鸡冠梯,十字岭是南太行的最高峰,海拔1708米,位于河南新乡辉县境内,临近山西陵川,目前还是一座没有经过旅游开发的原生态的山峰。    王莽岭因相传西汉王莽追赶刘秀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。景区西起陵川县古郊乡营盘村,南至锡崖沟村与河南辉县青峰巍对峙;东临600米高的绝崖陡壁,至“晋汴咽喉”天柱关与河南省辉县滴水寨俯仰相视;北至古郊乡昆山村与河南省辉县郭亮、南坪风景区毗邻。王莽岭最有特色的景象有两个,一是云海,据说王莽岭因其险峰幻叠,云海浩翰,瞬息万变而被称之为“云山幻影”。而想观云海,得等,得看机缘运气。二是日出。据说每逢晴日,峰峦沉浸在鱼鳞般茫茫云海中,从灰蒙蒙至五色染云至金鳞闪耀,一轮红日冉冉升起,一时间霞光万道,群山尽染,其磅礴辉煌之势,一如泰顶。

大树 发表于 2014-5-6 10:42

本次由于路途较险,拍照不多,所拍照片只限于十字岭和王莽岭,其余有兔哥补充。

本次活动领队——淄博知名驴友:冬哥,感谢冬哥,给了我和兔哥这次机会,让我们感受到了驴行的快乐。




大树 发表于 2014-5-6 10:50





















大树 发表于 2014-5-6 10:57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大树 发表于 2014-5-6 11:10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说话有微笑 发表于 2014-5-6 14:01

好片期待更多的精彩

说话有微笑 发表于 2014-5-6 16:50

树哥文采好好呀

苍狼 发表于 2014-5-6 18:18

好熟悉的风景。大树咋不晒你得淘的宝贝,安可惦记着呢,冬哥说你的比他那个品相好啊:lol

大树 发表于 2014-5-6 22:09

木问题,狼哥,明天俺就传上来哈。

大树 发表于 2014-5-6 22:10

这事,还的多感谢冬哥呢。
页: [1] 2 3 4
查看完整版本: 太行山,把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。———五一南太行穿越归来